在4月27日的华表奖红毯上,一股不同寻常的氛围弥漫开来——王一博和王俊凯的粉丝几乎将屋顶掀翻天宇优配,但却有一个名字在热搜榜上消失得无影无踪,那就是赵丽颖。
作为拥有《风吹半夏》、《幸福到万家》等多部爆剧的85花顶流,赵丽颖的缺席无疑让许多人感到诧异。不仅没有出现在红毯上,她的名字也从提名名单中悄然消失。与此同时,当马丽与惠英红的影后之争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时,赵丽颖却选择了远离喧嚣,身在福建闽侯的田间地头,赤脚踩泥,与村民们讨论自己新剧《造城者》的台词细节。
近年来,华表奖的评选逻辑已不再是隐秘的。观众们越来越意识到,“主旋律偏好”已成为一个无形的门槛。赵丽颖主演的《向阳花》等现实题材,因其“缺乏宏大叙事”的特点,最终未能进入华表奖的视野。而另一部作品《第二十条》虽然出现在宣传片中,但由于未正式公映,它也沦为了“营销工具人”的角色。令人讽刺的是,这部片子的另一主演马丽凭借市井幽默入围,而赵丽颖饰演的盲人母亲郝秀萍——那个让观众泪如雨下的角色,却因“戏份少”而被排除在提名之外。
展开剩余73%业内人士指出:“华表奖需要的是能同时‘扛票房’又‘讲政治’的演员。”赵丽颖的现状,无疑反映出娱乐圈内“隐形鄙视链”的现实——电视剧演员难以跨越电影奖项的大门,而非主旋律的作品更是难以登上大奖的领奖台。每当黄渤在颁奖礼上高呼“电影不死”时,赵丽颖的缺席反而成了对这一现状的最尖锐讽刺:奖项的聚光灯并未照亮所有认真实践演技的演员。
然而,赵丽颖的缺席,更值得深思的是她的“主动消失”。在2025年,赵丽颖推掉了所有综艺邀约,甚至拒绝了某顶奢品牌全球代言人的橄榄枝,整年几乎都将时间贡献给了剧组。在《造城者》的拍摄现场,她素颜出镜、学习福州方言、与村民同吃同住,甚至连工作人员都不禁感叹:“她比当地人还像当地人。”
这种对“去明星化”的坚决天宇优配,显然与娱乐圈的生存法则背道而驰。当其他85花依靠红毯上的光环和综艺中的CP炒作维持热度时,赵丽颖却选择了一条更孤独、更极端的路——通过角色的厚重感来换取流量的关注。据统计,赵丽颖在2024年参演的作品在豆瓣上的平均评分高达8.2,远超同期其他顶流主演的剧集平均分6.5。这背后,是她无数个夜晚在片场默默钻研剧本的时光,也是她推掉商业活动、将每一分钟都献给演技的坚持。
面对外界的争议,赵丽颖的沉默无疑更具力量。有资深制片人分析称,这是一次精准的危机公关,巧妙避开了《第二十条》番位争议带来的舆论风波。而编剧汪海林则认为,华表奖的主旋律偏好,恰好让赵丽颖可以更加专注于电视剧的创作和演绎。《与凤行》突破30亿播放量,也证明了好角色永远不会缺少观众的青睐。
赵丽颖的“清醒”早已显现出来。从《花千骨》爆红之后,她选择迅速退隐,转型参与现实题材作品;在《风吹半夏》中,她拒绝使用磨皮滤镜,直面观众“发腮”的真实面貌,始终在挑战流量演员的“安全区”。有网友如此评论:“当其他小花在名利场争奇斗艳时,赵丽颖已经将自己‘种’进了泥土里。”
尽管华表奖的喧嚣最终会散去,但赵丽颖的“消失”却撕开了娱乐圈最残酷的真相——流量固然能够推动热搜,资本也能左右奖项,但观众心中永远秉持着那把评判演技的秤,而它永远偏向真诚的表演。正如赵丽颖在《造城者》片场对村民所说的那句福州方言:“戏比天大,人比戏真。”
那么,大家是否认为:是奖项定义了演员,还是演员重新定义了奖项呢?
发布于:福建省华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