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亮剑》中的原型人物众多,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过于王近山和钟伟。这两位将军无疑都拥有坚韧的个性和不拘一格的脾气。他们的性格中充满了不妥协的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欲望。王近山,见到战场就毫不犹豫地冲上去,身上满是伤痕,一条瘸腿更成了他勇猛的象征中金汇融,而顶撞上级指挥,几乎成了他的常态,展现出他的桀骜不驯。
钟伟的性格也同样坚决,他不仅屡次违背命令,顶撞上级林彪,甚至敢让司令员听从他的指挥,展现出他强硬的个性与独立作战的决心。
有关于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的评价是,作为东北部队中最充满活力的一个师,该师战斗力最强,经验丰富,攻防能力兼备。特别是在突击和运动战方面表现突出,凭借着强大的攻击性,5师一度被誉为东北部队的主力师之一。 这支部队以猛烈的进攻、持续的冲击和追击而著称,尤其在攻坚战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顽强毅力。
展开剩余79%在东北野战军的36个师中,第2纵队的第5师获得了最高的评价。与其他部队不同,5师几乎没有任何弱点,攻守兼备,硬战硬打,而其出色的机动性和丰富的运动战经验,使得它在战场上屡次能够保持强势。钟伟将军便是这支精锐部队的指挥官。钟伟以其如雄狮般的气魄带领着他的部队,带动了所有部队的士气,他的指挥风格中金汇融,毫不妥协,十分果断,使得这支部队在战场上几乎所向披靡。
与钟伟不同,林彪在战场上的经验也非常丰富。从红军时期的指挥到解放战争期间的大兵团作战,林彪的指挥风格逐步成熟。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,林彪所指挥的部队越来越多,战斗的规模也不断扩大,面对复杂的战场局势,他逐渐强调将领的“机断专行”。他不再仅仅依赖一纸命令,而是要求部下在多变的战况中能够自主作出判断和决策。
林彪的军事战略理念中,特别强调“一点两面”和“三猛战术”等原则,而在大兵团作战时,他更是注重将领在复杂战况下的快速决策能力。换句话说,部队的指挥官必须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敌我态势,快速制定战术,果断执行。林彪深知,作为指挥官,必须信任自己的部下,才能形成战场上的合力。
1947年3月,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5师师长钟伟在三下江南战役中接到命令,带领部队前往北满松花江一带。在行军至朝阳川以北时,部队突然听见了枪声。钟伟,作为一位“好战分子”,对战斗气氛极为敏感。他立刻派遣作战科长沈华坤带领骑兵前往侦查,迅速获知敌军88师262团的两个营驻扎在靠山屯附近,并准备撤退。钟伟在收到这一消息后,并未按照上级命令迅速进军大身房,而是单方面做出决定,命令部队停止前进,准备与敌军作战。
面对师政委的反对,钟伟毫不犹豫地顶撞上级,发出了他一贯的口头禅:“什么娘卖X的大身房,管他是谁,绝不能机械执行上级命令,送上门的敌人给我打,天塌下来我顶着!”钟伟的言辞尖锐且毫不留情,表现出他强烈的个性和不拘一格的指挥风格。在他看来,敌人既然主动送上门,便是击败他们的好时机,根本不能放过。
对于钟伟的执拗,一位曾在他部队服役的老兵评价道:“他跟任何政委都合不来,不论对错,最终得由他说了算。”另一位老兵则幽默地说:“天下事,没有他钟伟不敢干的。”这种充满决断力和主见的性格,深深影响了他部队的战斗方式。
在钟伟的指挥下,第14团在姜家屯展开了第一次进攻,成功俘虏了200余名敌军,虽然表现不凡,但钟伟却认为这不过是给部队“练练手”。接下来,钟伟将进攻的目标对准了王奎店,敌人虽然有900多人,但钟伟依然决定继续进攻。在党委扩大会上,许多人提出应遵循上级命令,尽快赶往大身房执行任务,但钟伟依旧坚持己见,他坚定地表示:“敌人正在撤退,虽然我们只有一个师,但友军距离我们并不远。继续向东推进,将极其被动,因此必须打下这支敌军,打错了就砍我头!”
尽管战斗过程极为艰难,钟伟的部队数次未能突破敌人的防线,但钟伟依然坚持进攻。当上级发来催促电报时,钟伟的回应中带有几分敷衍:“把这股敌人吃掉后马上就走。”然而,随着敌人力量的增加,钟伟指挥部队再次展开猛烈进攻。面对越来越强的敌军增援,钟伟依然没有退缩,甚至与总部的电报指令发生了冲突,他不以为然地拍桌大骂,坚决执行自己的作战计划。
终于,经过数次激烈的进攻,钟伟的部队成功歼灭了敌人1377人,并且抓获大量俘虏,完成了这场战斗的胜利。在此过程中,钟伟的“一意孤行”虽然让林彪不得不调整战略,但最终却取得了惊人的战果。钟伟的果敢和坚持,使得东北野战军能够在战场上掌握主动,最终完成了任务。
事后,林彪并未追究钟伟违抗命令的责任,相反,他对5师的表现大加赞扬,认为他们敢于执行“违抗命令的胜仗”,强调了“机断专行”的重要性。林彪深知,战场上并非每一场胜利都能由一个指挥员单独决定,唯有每一位将领都具备足够的决策能力,才能在复杂的战场局势中取得最终的胜利。
钟伟的机智和果断中金汇融,成为了林彪最终取胜的关键。两者的紧密配合,使得这场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完美地收官了三下江南的战役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